53.与蜀国人打交道
 ≡诺软版块≡煮酒论史53.与蜀国人打交道

小字报:

发表 回复 您是第159个读者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预览 
 主题:53.与蜀国人打交道
mugua
总发贴数:
610
注册时间:
2006-10-25
No.1

53.与蜀国人打交道

     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忠义”。对于整个三国中“忠义”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因为本人水平及对三国了解的局限性,我不做论述,在这里简单说说本人对蜀国发展直至灭亡过程中“忠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浅显理解。
   首先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忠义”对于署国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刘备仍然是一个市井小民之时,他就慨叹自己身为汉室尊亲却不能为光复汉室而效力,此为他对国家之“忠”,也因为他的慨叹,迎来了当时同为普通平民的张飞的嘲笑,在经过刘备解释后,张飞方理解刘备慨叹乃是因为自己不能“尽忠”,从而心生敬佩,最后刘关张三人结为兄弟。可以说他们三个人之所以能够结为兄弟,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都有为国尽忠的气节。
   之后三个人从不起眼的小官做起,始终团结一致,最终一步一步打出了自己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义”是关键。在古代,人与人的相交非常重义,虽然为结拜兄弟,但是胜似亲兄。之后兄弟三人曾失散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并没有磨灭他们三人的感情,反而长久的思念让三人感情更加深厚。这里尤其值得一说的就是关羽,曹操有恩与关羽,最后竭力挽留,但是依然没有留住,关羽所想的只有护送嫂嫂早日与大哥团聚,所以才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绝唱。最终三人团聚,在这个阶段子龙也溶入了他们之中,同时也收留了一些忠义之士!之后形势不断发展,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忠义和真诚,最后出山。在诸葛的辅助下,三分天下形式逐渐形成,并且蜀国也逐渐强大起来。可以说在这个过程“忠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忠义而网罗了一批志士仁人,因为忠义大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最终奠定了署国的基础,完成了魏蜀吴的鼎立之势。
   “忠义”在一定程度上都被看成是褒义的,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本人觉得,在三国发展历程中,忠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过一定的负面作用,当然我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下面简单谈谈。
   我想先从华容道说起。普遍认为华容道是诸葛知道关羽肯定不会杀曹操,故而专门派关羽前去,一来曹操若死,不利于三足鼎立之势的彻底形成,二来借此杀杀关羽的锐气。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关羽之所以不杀曹操,也是因为关羽的“义”。因为曹操早年毕竟曾收留过关羽,而且确实对关羽不薄,而关羽为人正直又非常重义,因此在当时,他最终还是放走了曹操。假如把关羽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调换一下,结果必然不是这样,历史也许也会重新改写。
   再次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其实起初,甚至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关羽和张飞都不是特别信服诸葛的,这一来与他们俩的性格有关,二来还是得从“义”说起。刘关张是结拜弟兄,却胜过亲兄,在他们的思想境界中,蜀国君主是刘备,因此他们永远都要团结在一起,保卫署国的江山,其实任何人和刘备的关系都无法与关张同刘的关系相比。因此蜀国很多将帅谋士在一定程度上都感觉自己和刘关张之间总存在一定的隔阂,用隔阂这个词可能有点过。这也是导致署国人才培养不足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在后续事态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明。因为诸葛觉得不管自己多有才华,还是敌不过一个“义”字,所以才不只一次的故意让关张出差错,当然所有的差错均在诸葛预料之中,这也是诸葛迫不得以,借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的一种方式,毕竟国家要发展光靠打是不行的。
   时光不待人,任何英雄在时间的长河里都会逝去。关羽夜走麦城,结束了自己可称辉煌的一身,从此蜀国的形式也开始发生转变。身为结拜兄弟,怎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死去?“义”从新在这里发出了光芒,然而却也是这个光芒让署国蒙受了最惨重的失败,张飞为兄报仇心切,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士兵能奈何?最后驰骋疆场大半身,杀落英雄无数的张飞竟然死在了两个无名小卒手中,唉哉翼德!!刘备如何能忍受自己两个兄弟遭人毒手的痛苦,于是帅大兵出征,不管诸葛如何劝阻都无法说动刘备,因为此时刘备明白,结拜兄弟,怎么可无义?不料却让人来了个火烧连营800里,败的何等惨烈,何等悲壮?痛哉玄德,悲哉玄德!!桃园三英雄从此陨落,这些事件的发生,如何能与“义”脱离干系?
   我们让时光继续推移。刘备兵败后,白帝城托孤,把蜀国的希望寄托在了诸葛先生身上,而且明确对诸葛说如果阿斗无能,可取而代之。当然至于这点,我们可以认为刘备如此说是为了让诸葛更死心塌地的辅助刘禅。我觉得刘备在死前是最他这一身最英雄、最聪明而且最有远见的时候,他清楚的认识到了“忠义“在他说的这些话后将要起到的重大作用,而且洞悉了马谡的华而不实。这个时候也感觉到刘备其实真的并非凡人,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之后诸葛的确尽心尽力为署国的发展而努力,仔细品味诸葛先生的《出师表》你就能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忠义精神所感动。诸葛为了实现光复汉室,复兴蜀国的先帝遗志,六出祁山,然而有几次正当战事报捷之时,却收到了刘禅在奸人驱使下调诸葛回师的诏书。本来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诸葛却还是依诏回师。我为诸葛不只一次的惋惜,诸葛先生啊,你为何?其实就是一个“忠”字,身为人臣,尤其有先帝托孤之命,怎可不从?一个“忠”字能让诸葛先生放弃国家的大局,只为服从君命,可见“忠”字效力何等之大?面对没有什么作为的阿斗,在有先帝遗命的情况下,诸葛还是没有按照遗命来做,为何?“忠”也!!
   署国最后灭亡了了,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谁能完全否认“忠义”在其灭亡过程中起的作用呢?
   “忠义”,这个中华的传统美德,为蜀国的成立三足鼎立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同时又因为署国君主将帅对“忠义”较偏执的理解而逐步使蜀国走向了下坡,最后直至灭亡。
   文中我只是通过本人对三国的一些理解,浅显谈了一些“忠义”思想对署国的影响。虽然“忠义”思想在三国发展中在正反两个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并没有否定“忠义”思想的意思,在中国的传统道德里,我觉得“忠义”还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看积极面多还是消极面多,从整体而言,“忠义”思想还是积极的。说这些是怕读者误解我的意思。


[编辑][删除] 发表:2007-08-26 03:27:46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公证服务网

《 公证服务网 》

Powered by 公证服务网 © 2008-2024
Script Execution Time:54ms
★给仲老师提意见★